芝士煎蛋厚吐司、芒果糯米饭、三角饭团……最近,一种被称为“捏捏”的慢回弹解压玩具热销。这些解压玩具采用柔软的硅胶类材料制成,高度还原了美味诱人的食物外形,因好看又好玩受到众多年轻消费者喜爱。
5月14日,在武汉光谷的一家精品店内,猪猪侠、loopy、线条小狗等卡通形象的“捏捏”解压玩具在售,造型十分逼真,价格在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,有顾客正在货架前上手体验。
极目新闻记者体验发现,这些“捏捏”玩具材质柔软,无论用手怎样揉捏,均能在几秒内就恢复原状,捏过后会让人忍不住再多捏几下。
在一些平台网店,鸡蛋千层酥面包、焦糖松饼、奶油樱桃布丁等美味诱人的甜品甜点,被商家做成了“捏捏”出售,外形高度逼真,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。与线下门店的卡通“捏捏”相比,网上定制款“捏捏”等待周期较长,且价格上要更贵一些,根据大小和工艺复杂度不同,价格在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。
某平台一位个人卖家介绍,“捏捏”其实就是慢回弹玩具的一种新的细分品类,和以往的慢回弹玩具相比,更抗造,手感可塑性也更多。主体部分采用的是硅胶材质,不会融化、不会变硬,玩家需隔着外部包装的PVC袋使用。
“店里卖得最好的是草莓蛋糕捏捏,外观可爱、材质柔软,捏起来有烂泥感,很解压。”上述卖家介绍,由于需求旺盛,个人制作精力有限,店内一些爆款“捏捏”均为限量销售,顾客需要提前预订。
“这类解压玩具外观逼真,形状多样,满足了消费者对新颖、有趣产品的追求。其次,这种玩具采用了柔软的硅胶材料,可以在揉捏、拉伸、回弹的过程中释放身心压力,这与年轻人、学生忙碌生活节奏和心理压力相契合。”浙大城市学院文化创意研究所秘书长林先平告诉极目新闻记者,社交媒体上博主的自制视频和分享也推动了这种玩具的流行,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到这类产品并产生购买欲望。
然而,“捏捏”的大火也引发了一些质疑和担忧。极目新闻记者注意到,不少爆款“捏捏”多为一些博主自制后通过社交平台发布短视频引流销售,没有生产厂家、生产日期、质量合格证等信息。
另据报道,这类“捏捏”产品使用的材料大多含有甲醛等对身体有害的成分。在小红书上,也有部分卖家和消费者发帖称,制作或使用捏捏时产生了头昏、呼吸不畅等反应。还有网友担心,过于仿真的食物造型“捏捏”,对于认知能力较弱的儿童来说容易造成误食。
对此,极目新闻记者询问多位网店商家,大多表示使用的材料均为“食品级硅胶”,但是不可食用,也不建议拆开PVC包装袋揉捏。
“如此火热的‘捏捏’市场,还需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监管,确保玩具材料的安全性。”林先平表示,这样才能使仿真类解压玩具市场更加健康、有序发展。
上海市光明律师事务所吴颖律师也认为,政府部门应制定针对慢回弹类解压玩具的行业标准和法规,明确规定产品的材料、安全性能、标识要求等,确保产品符合人体健康标准。同时,加大对“捏捏”类产品的监管力度,对于不符合标准的产品进行严厉打击,并对相关商家进行处罚。
“商家也应该规范经营,在选材时应尽量选择无毒、无味、无刺激性的材料,避免使用含有甲醛等对身体有害的成分。在产品设计上,既要考虑仿真度,又要确保产品的安全性。比如,在食物仿真‘捏捏’包装上,可以加入一些明显的非食品特征,如特殊的颜色、纹理或标识,以减少误食的可能性。”吴颖律师建议,在产品的包装或说明书上还应增加安全提示,提醒消费者注意产品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,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意外。
极目新闻记者 康旭阳